文化館里有乾坤 荔城區(qū)文化館致力服務基層文化建設
2020-12-23 17:51 來源:東南網 責任編輯:顏財斌 我來說兩句
廟會現(xiàn)場,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碰撞。(資料圖片) 東南網12月23日訊(本報全媒體記者俞靚 林鵬 沈琳)上月,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、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名單公布,莆田市荔城區(qū)文化館名列其中。 在莆田市荔城區(qū)文化館館長黃金梅看來,擁有這項殊榮,是文化館的榮譽,也是眾多志愿者、參與者的榮譽?!斑@是對過去工作的一份肯定,也是未來工作的一個起點?!秉S金梅說,眼下,找準文化館的定位,是緊要事。 常常成為焦點 今年8月,荔城區(qū)文化館舉辦了首屆農民畫免費培訓班。學員們在專業(yè)輔導老師的指導下,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主創(chuàng)作、現(xiàn)場交流、后期修改后,一幅幅主題鮮明、色彩明快的農民畫作品誕生了。 不久之后,荔城區(qū)文化館的門口,就擺上了系列公益宣傳畫,這些生機盎然的作品正是農民畫的衍生品?!拔覀?yōu)橹暗霓r民畫添上一二元素,它們就成為獨一無二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一舉兩得?!秉S金梅說,不少人都忍不住駐足拍照留念。 諸子百家、琴棋書畫,這是大眾對文化館的一般印象。但是,荔城區(qū)文化館不止于此。守正創(chuàng)新,是它的一抹亮麗底色。 莆田元宵素有“一月歡騰”的習俗。去年農歷正月廿九,正值莆田地方元宵的最后一晚,俗稱“尾暝”。荔城區(qū)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一合計:“把媽祖‘尾暝燈’和莆陽宋城元宵廟會結合起來如何?”于是,有了一場在巷陌交錯間讓人夢回宋朝的廟會。 當天,莆田古街——縣巷、廟前街人山人海,莆陽宋城廟會在這里舉行。游人賞非遺、品民俗、猜謎語,體驗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,嘗遍地方特色小吃,在這個廟會上都可實現(xiàn)。最后,再由文峰宮的“媽祖愛元宵長”尾暝燈結尾,為元宵佳節(jié)畫上圓滿句號。 一場莆陽宋城廟會,3天共吸引人流量20多萬人次;古譙樓廣場開展“我和我的祖國”快閃,將活動盛況進行線上傳播;導演《禪武南少林》大型情景劇在南少林、會展中心等地演出,觀看人數高達10多萬人次。出品自荔城區(qū)文化館的每一個設計,都成為莆田文化界的“爆款”與焦點,荔城特色文化品牌逐漸樹立起來。 文化館里,小朋友在油紙傘上作畫。(資料圖片) 時時勿忘初心 12月,“大雪”節(jié)氣過后,莆田氣溫驟降,但荔城區(qū)天九灣公園廣場上卻異常熱鬧。原來是“歡樂星期天”合唱隊現(xiàn)場表演,為周邊市民送上了一場視聽盛宴。 “歡樂星期天”活動已經持續(xù)了6個年頭,在莆田有著很深的底蘊和群眾基礎。合唱隊成員鄭麗黃介紹說:“歌唱隊成員都是自發(fā)演出,沒有任何報酬,一開始,成員不過四五個,如今隊伍漸漸壯大,已達20余人,每周日晚演出近2個小時?!?/p> 前段時間,荔城區(qū)文化館還主動聯(lián)系,送來了投影儀、音響等設備,更激發(fā)當地群眾參與的熱情。黃金梅說,城市的文化是否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都能從市井的街頭巷尾中得到驗證。 近年來,荔城區(qū)文化館常年舉辦“放歌荔城”激情廣場巡演,擴大演出覆蓋面。文化館組織志愿者,運用器樂、歌舞、三句半、相聲、莆仙小戲、贊句等多種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,先后策劃“喜慶新時代 共圓中國夢”“不忘初心 傳承中華美德 牢記使命 弘揚時代新風”下鄉(xiāng)巡回演出、現(xiàn)代公民道德小戲巡回演出等30多場,每年深入荔城區(qū)6個鎮(zhèn)街12個村居,受惠群眾達萬人。 9月11日,成人瑜伽免費培訓班剛開通報名通道,半天不到,名額即被搶光。原來,不少有心者都將荔城文化館的公眾號置頂,以備第一時間搶精品課程。 據了解,荔城區(qū)文化館針對各年齡段均有系統(tǒng)、完整的培訓及輔導體系,單是近兩年,館內已舉辦免費培訓100多期,培養(yǎng)文化藝術骨干人才2000多人,受惠學生和群眾近萬人次。 為群眾文化謀福祉,荔城區(qū)文化館先后被評為全國一級文化館、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、全國文化先進集體、福建省十佳文化館等。 “文化惠民,沉到基層是關鍵。”黃金梅說,把文化舞臺搭到百姓的家門口,讓文化滋潤城鄉(xiāng)百姓的生活,是文化館的使命和初心。 荔城區(qū)文化館在西天尾鎮(zhèn)后黃村直播,介紹荔城非遺文化。(資料圖片) 牢牢建立自信 12月16日,一位七旬長者走進荔城區(qū)文化館,手中拿著幾頁快板歌詞,那是他專為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而作的。 這些年,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文化館,彰顯普通群眾的文化自信與智慧?!拔幕瘽B透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,我很高興看到群眾主動融入其中?!秉S金梅說,潤物細無聲,提高群眾的文化自信,是文化館的一件大事,必須持之以恒。 身為荔城區(qū)文化館的常年志愿者,鄭百雄最有體會。他一會在大型情景劇《禪武南少林》里擔任后勤,一會又在莆陽宋城廟會現(xiàn)場演奏樂器。“參與文化館主辦的活動,我從中感受到了觀眾的熱情和需求,以及中華文化的魅力,更有自信把志愿者的工作堅持下去。” 要讓文化自信抬頭,還需從地方文化中尋求力量。近年來,荔城區(qū)文化館積極挖掘、搶救、整理民間藝術遺產,加大非遺的保護、傳承和宣傳推廣力度。先后建立黃石民間藝術基地、西天尾民間繪畫基地、文化館少兒藝術基地、文峰宮媽祖文化研究基地、瑞云祖廟戲神習俗基地等;組織國家、省、市級非遺項目進農村進社區(qū),開展“非遺鬧新春”“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”等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,以及“鄰里守望情暖荔城”傳統(tǒng)文化進社區(qū)、非遺課堂夏令營等活動30多場,通過現(xiàn)場展演、作品展示和動手體驗等方式,普及非遺知識。 在荔城區(qū)文化館的規(guī)劃中,接下來,還要繼續(xù)完善總分館建設,將群眾文化傳播到更廣的地方。同時加強數字文化建設,讓群眾享有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務。 “不要人夸好顏色,只留清氣滿乾坤?!痹趺岬倪@首《墨梅》,讓黃金梅思考更多。回顧過去,荔城區(qū)文化館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,但如何留下“清氣”,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 荔城區(qū)廣場舞展演,人氣旺。(資料圖片) 手把手傳承。 盧德山 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