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為蠅頭小利毀大好前程
| 2025-07-31 15:22:38??來源: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“只是幫忙走個過場,對你們沒有任何影響?!贝髮W生小張和小楊聽信了中間人的說辭,簽下了自己的大名,分別成為一筆16萬元貸款的“貸款人”和“擔保人”。這筆錢被該銀行員工用于補上不良貸款的窟窿。數年后,小張和小楊被銀行起訴償款,成了失信被執(zhí)行人。這是《檢察日報》報道的一則真實案例。 今年網上有個流行語——被做局了,指的是陷入他人設計好的困境之中。案例中的小張和小楊,正是“被做局”的典型。做局者銀行職員與中間人,以返利為誘餌,騙大學生簽字貸款,完成“借新還舊”。四個當事人,一個有業(yè)績,一個有回報,兩個有債務。好在最后有個“大團圓”的結尾:得益于檢察機關的努力,銀行“內鬼”被揪出,該銀行的訴訟請求被駁回,小張、小楊的征信被恢復;更可喜的是,當地檢察院自主研發(fā)了數字化鑒別程序,為200余名當事人恢復了個人征信,消除“冤枉債”2700余萬元。 故事的“反轉”固然可喜,可倘若代入受騙者的視角,還是可惜可嘆。兩位大學生,從頭到尾懵懵懂懂,別人說啥信啥,有求必行,竟為了區(qū)區(qū)不足200元的返現,成了替別人還貸的“大冤種”。對于年輕違法者,我們常說其涉世不深、法律意識淡薄、社會經驗不足??芍蒙磴y行的信貸部,什么文件都敢簽、誰的話都能信,這種“松弛感”還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。 現如今,不少年輕人熱衷參與兼職,賺點小錢。這并無不妥,可有的劍走偏鋒,從事“刷單”、“跑分”、刷好評等灰色生意;有的試圖不勞而獲,大膽出售、出租自己的電話卡、銀行卡……殊不知,有一項刑事罪名——“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”早已成為年輕人掉坑的“重災區(qū)”。根據相關統(tǒng)計,35歲以下被告人占比超過80%,25歲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。 涉世未深可以理解,受人蠱惑也情有可原??蓪τ谝恍┗疑媛?、不當獲利,有的人隱隱覺得有些不妥,依然心存僥幸;有的甚至明知違法違規(guī),依然禁不住誘惑。從簽字、刷單到賣號,所獲不過蠅頭微利,卻要承擔自毀前程的風險,真的值嗎?如此低收益高風險的“局”,千萬不要做給未來的自己。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